現代詩的防風林
2018/03/17 06:00:23 聯合報 康原
曾以詩的理論支持紀弦
現代派運動
2017年12月7日,彰化文學館以「現代詩的防風林」為名,為詩人林亨泰做九十三歲生日。慶生大會中,我們切了一塊蛋糕給前輩林亨泰先生,捧著這塊蛋糕他並沒有食用,一段時間後坐在我旁邊的詩人向陽說:「幫他拿起來,不然掉下來會弄髒衣服。」隨即我把蛋糕移開,緊接著司儀請壽星致詞時,詩人拿著麥克風卻欲言又止,已經很難發出聲音了,只好由夫人代言,這些舉動讓我想起,人到了老年,肉體的日漸衰老是無法控制的,十幾年前為了寫他的傳記,我們常促膝長談,他語意清晰又風趣的談吐,讓我感到敬佩與難忘。曾經是現代詩防風林的詩哲,慢慢地已令他有力不從心之感,啊!真是「諸行無常」。
那天有記者問我:「為什麼以『現代詩的防風林』為題來為林亨泰九秩晉三慶生?」翻開林亨泰的詩歷程,在日治時期林亨泰就開始以日文寫詩,他在1949年4月15日出過一本日文詩集《靈魂的產生》,由「銀鈴會」發行,戰後因為時局的變化,又因四六事件的關係,《橋》副刊被迫終止,銀鈴聲也不再響了,他也停止了創作。直到在一次偶然機會下,看到一本《現代詩》雜誌,再燃起他的詩創作動力。也就是在1956年1月15日,現代派運動正式成立,他參與了台灣現代詩的運動,往後現代派運動的過程中,林亨泰以詩的理論支持紀弦所推動的現代派運動,這個過程中林亨泰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於是以現代詩的防風林來為他慶生,是一種名正言順的比喻。
「防風林」的意象名詩
〈風景N0.2〉
而「防風林」的意象,來自林亨泰的名詩〈風景N0.2〉的地景: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然而海 以及波地羅列
然而海 以及波地羅列
林亨泰的〈風景〉兩首詩,是1959年十月發表在《創世紀》第十三期,1961年被收錄在張默、洛夫、瘂弦主編的《六十年代詩選》,在1968年江萌(熊秉明)發表〈一首現代詩的分析〉長文在《歐洲雜誌》第九期,以三萬多字的文章談論〈風景N0.2〉這首詩,因此兩人日後成為千里馬與伯樂。
當年我曾請教過林亨泰,寫這首詩的靈感來自哪裡?他說:「有一次坐員林客運的車,從溪湖到二林的這段路(二溪路上),看到車窗外一排一排防風林,又想起西邊海洋的波濤,才創作這首詩。」地景讓他有創作的靈感,這是一篇很寫實的地景詩,記錄西海岸的風景。蕭蕭曾在他的論文中,寫著〈風景N0.2〉是從埤頭往二林沿斗苑路西行之後,二林、芳苑海邊防風林的景觀;甚至有人說是大甲一帶的風景。其實台灣的西海岸各地區都能看到防風林,這些防風林種在海邊是防止風砂的危害,可惜它們到如今,已經被砍伐而少了許多,只留著少數木麻黃站在田間或路旁,守護著台灣的土地。
評論家陳明台曾在訪問林亨泰時,林亨泰提到〈風景〉詩有「新即物主義」的意圖,要讓書寫的對象自我呈現,詩人不加任何主觀暗示。他說:「本來我是靠Object要讓讀者自己去想像的。早些時候有人說,那是立體的體驗。其實我是靠即物性的表現寫的。因為那首詩不是用排的,是靠對象的事物,農作物也好、防風林也罷,是靠那些東西的本身去表現的。」這樣的說法,在建構《土地哲學與彰化詩學》的評論家蕭蕭說:「……〈風景〉應用新即物的客體客觀呈現,卻獲得立體主義的具象效果,而這種去除任何形容詞、副詞等修飾語彙的純淨詩作,音韻的呼應在熊秉明的指陳下,豐富無比,是現實主義與新即物主義的完美結合。」
生命之詩?「已經忘記了!」
為林亨泰慶生不久,跨過2018年,彰化師大台文所邱湘雲教授,於1月10日下午,帶領六位研究所學生到「彰化文學館」參觀,筆者為這些師生做文學館導覽。這天除了介紹林亨泰的詩板上的〈癩皮狗〉之外,特別講了在「彰化市文學地圖上」的林亨泰的地景詩〈賣瓜者的季節〉:
扁擔兩端
採上筐子
有叫賣者的赤腳
沿著逐漸趨於乾燥的
水溝的邊緣走去
而叫喊著:
西瓜──西瓜──
總之──
亞熱帶之戀於
熱帶的
賣瓜的季節 又來到了
曾經住在八卦山半山腰的中山社區(現中山國小後面)的詩人林亨泰,常常由中山國小南邊小路出入市區或到彰化高工去上課,到了夏天的季節,會遇到賣西瓜的小販,挑著西瓜沿著這條路叫賣,這些瓜農常打赤腳,都是自產自銷的鄉下人。西瓜是台灣的水果,種植在沙地或溪埔,林亨泰小時候住北斗,這一地帶也盛產西瓜,住入彰化市的八卦山腰,見到鄉下的農民挑著西瓜來兜售,一定有強烈的鄉愁浮上心頭。
這首詩記錄著,打赤腳用扁擔挑水果叫賣的西瓜小販賣瓜的情形。西瓜盛產的季節就是夏天到了,當年的彰化市裡,常有瓜農挑著西瓜沿街叫賣著。而中山國小南邊的小路因詩人常常行走,留下了這樣的生活情境詩,而使地景變豐富,有了故事的存在,每次走過這裡我都會想起這首詩及詩人的身影,我們看到詩人的作品為土地發聲,為人民留下身影。
談完彰化文學館陳設的林亨泰先生作品之後,我帶彰師大台文所師生去拜訪詩人,並由彰化文學館館長陳春榮帶生日那天媒體報導的剪報資料致送林先生。抵達彰化市建寶街林宅已是三點多了,師母已準備好點心:大元麻糬及茶水在等候我們了。我們進入客廳之後,林亨泰老師慢慢靠輔助椅子走出臥室,坐定之後幾句寒暄,並說明帶學生來看他的目的是向大師致敬,邱湘雲教授開始就「彰化學」出版的詩人最新作品《生命之詩》請教林老師,詩人微笑一下說:「已經忘記了!」在訪談的過程中,已經很難從林亨泰的口中找到答案了,只有師母在旁代答一些生活上的事情,還好這本書是我策畫出版的,還有一些印象。
注視著自己的土地與人民
在2009年「彰化學」出版《生命之詩》,這本書是林亨泰1995年大病之後的一些作品,包括〈人的存在〉、〈生命之詩〉以及〈盧梭《愛彌兒》讀後〉三個部分。
〈人的存在〉、〈生命之詩〉呈現詩人走過生死邊界之後的透明想像,詩作是對生命的真摯記錄;〈盧梭《愛彌兒》讀後〉則是詩人以自己的方式向思想家致敬。他將詩人的「文意」以「詩意」呈現,既是為了要對盧梭思想進行解讀,同時也對詩創作的可能性展開另一次探索。
大學讀教育系的林亨泰,為何會選盧梭《愛彌兒》的文意來寫詩?記得以前他曾告訴過我:「盧梭的思想都與人的處境相關,從各方面探討人的問題,影響教育、政治、文學;而盧梭主張人必須要回歸自然與生活陶冶為理想,去發展出一種教育。」他又說:「鄉土教育是要兒童從身邊最貼近的、從最清晰的直觀所能獲得的生活範圍乃至於經驗為開端,然後加以延伸、擴大。」林亨泰老師的文學志業是緊扣著時代的脈搏,注視著自己的土地與人民。
他的詩是台灣農村的地景縮影。詩人曾看著鄉村牛拖著車,踩著夕陽的餘暉歸去〈日入而息〉:
與工作等長的
太陽的時間
收拾在牛車上
杓柄與杓柄
在水肥桶裡
交叉著手
咯登 嘩啦嘩啦
嘩啦 咯登咯登
穿過 黃昏
回來
了
這首發表在1956年的《創世紀》題名為〈郊外〉,後來收入《長的咽喉》詩題改成〈日入而息〉,這種詩境在鄉村黃昏時,是常見的情景,農人忙碌一天後,把農具收拾在牛車上,在回家的途中,詩人所見的一種感受。用「與工作等長的,太陽的時間」來說明農人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農人此種收工後,回家途中的悠閒,給詩人一種自在的心理感受;崇尚自由的詩人,用「收拾在牛車上」的農具,表達人也要休息的快活。黃昏時農人們駕著牛車歸來,一棟棟田間房屋,炊煙裊裊飄上天空,矗立在田野間,令人感到幽靜,這樣的景色,使他的內心充滿著詩情。
相關新聞
李瑞騰/全大運:更高、更遠、更美的追求
2018/04/27李瑞騰/當文學遇上運動
2018/04/27尤麗雯/一無所懼,向前奔跑
2018/04/27【慢慢讀,詩】春天在運動
2018/04/27【當代小說特區】海凡/犀鳥(下)
2018/04/26【慢慢讀,詩】奔喪列車與雲的告別
2018/04/26【小詩房】我知道你沒那麼確定沒關係
2018/04/25【當代小說特區】海凡/犀鳥(中)
2018/04/25【文學紀念冊】眾荷喧嘩之後。 自此所以
2018/04/24【當代小說特區】海凡/犀鳥(上)
2018/04/24【文學相對論】陳國偉VS.陳思宏(五之四)明星
2018/04/23賴聲羽/人狗之間
2018/04/23【慢慢讀,詩】管管/春天的耳朵
2018/04/23【最短篇】算盤
2018/04/22《沉默》的電影和小說
2018/04/22【慢慢讀,詩】時間坐在 我的位子
2018/04/22《沉默》的電影和小說
2018/04/21龍應台/一個人的功課
2018/04/21鍾玲/書院的嬰兒
2018/04/20王聰威/京都菸斗紀
2018/04/20鍾喬/溪口的一朵花
2018/04/20【墓誌銘風景】和平主義革命家,亞洲獨立運動先驅
2018/04/19【小詩房】方群/遺忘三帖
2018/04/19【文學台灣:台南篇8】顏艾琳/極限我的家鄉
2018/04/19蔣勳/無數無量眾生:魏禎宏的「閉上眼睛」
2018/04/18【慢慢讀,詩】蔡富澧/雨中送兒子 至沙崙教召
2018/04/18黃春美/魚兒魚兒水中游
2018/04/18廖玉蕙/今生有幸做了姊妹
2018/04/17【慢慢讀,詩】龔華/瓶中信
2018/04/17彭歌/詩靈千古-敬悼蘭熙、光中
2018/04/16【文學相對論】陳國偉VS.陳思宏(五之三)真相作為信仰?
2018/04/16侯吉諒/紙上煙雲
2018/04/16【聯副3.4月駐版作家 答客問】李昂/我一點都不覺得孤單
2018/04/16【小詩房】沈眠/尋常
2018/04/16【聯副3.4月駐版作家 答客問】我一點都不覺得孤單
2018/04/15張以昕/瑞施凱詩瑜伽之旅
2018/04/14【雲起時】洪荒/禮物
2018/04/13【最短篇】畫線
2018/04/13【慢慢讀,詩】它也是一種節奏
2018/04/13【文學台灣: 台南篇7】袁瓊瓊/十九歲的台南
2018/04/12
熱門文章
龍應台/一個人的功課
2018/04/21廖玉蕙/今生有幸做了姊妹
2018/04/17蔣勳/無數無量眾生:魏禎宏的「閉上眼睛」
2018/04/18《沉默》的電影和小說
2018/04/21【文學台灣:台南篇8】顏艾琳/極限我的家鄉
2018/04/19【文學相對論】陳國偉VS.陳思宏(五之四)明星
2018/04/23沈志方/妳,是我一生寫不盡的詩
2018/04/19賴聲羽/人狗之間
2018/04/23【2018台積電文學之星】吳睿哲VS.劉煦南/文學還在
2018/04/22王聰威/京都菸斗紀
2018/04/20鍾玲/書院的嬰兒
2018/04/20《沉默》的電影和小說
2018/04/22侯吉諒/紙上煙雲
2018/04/16【2018台積電文學之星】蕭詒徽VS.盛浩偉/present
2018/04/22【最短篇】算盤
2018/04/22【台積電文學沙龍現場報導】高接人生
2018/04/23【聯副空中補給影音版】悅讀古典詩16《鄭板橋/傅雯》
2018/04/18【聯副空中補給影音版】悅讀古典詩17《鄭板橋/小廊》
2018/04/25【2018台積電文學之星】林育德VS.江佩津/能夠一直寫下去的 人生
2018/04/22【2018台積電文學之星】鄭琬融VS.蔡幸秀/在真實中枯竭
2018/04/22鍾喬/溪口的一朵花
2018/04/20【2018台積電文學之星】林宜賢VS.蔡均佑/陪自己玩的青年
2018/04/22【當代小說特區】海凡/犀鳥(中)
2018/04/25黃錦樹/海凡與〈犀鳥〉
2018/04/24【2018台積電文學之星】翟翱VS.鍾旻瑞/新手作家,遲到中
2018/04/22【2018台積電文學之星】陳玠安VS.陳又津/關於改變
2018/04/22張以昕/瑞施凱詩瑜伽之旅
2018/04/14【慢慢讀,詩】管管/春天的耳朵
2018/04/23【小詩房】我知道你沒那麼確定沒關係
2018/04/25【慢慢讀,詩】時間坐在 我的位子
2018/04/22【當代小說特區】海凡/犀鳥(下)
2018/04/26【雲起時】洪荒/禮物
2018/04/13【墓誌銘風景】和平主義革命家,亞洲獨立運動先驅
2018/04/19【文學紀念冊】眾荷喧嘩之後。 自此所以
2018/04/24幾米/空氣朋友
2018/04/23【小詩房】方群/遺忘三帖
2018/04/19【影想】出草
2018/04/26【慢慢讀,詩】奔喪列車與雲的告別
2018/04/26【文學相對論】陳國偉VS.陳思宏(五之三)真相作為信仰?
2018/04/16【當代小說特區】海凡/犀鳥(上)
2018/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