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文學沙龍29/在「可以懂」和「無法懂」之間
2017/10/23 09:42:09 聯合報 ◎侯延卿 報導
房慧真與童偉格,兩個拘謹、沉默的人,相識於十五年前,但童偉格認識房慧真十年後才敢直呼她的綽號「阿運」。有一年房慧真在北投復興高中實習,正巧童偉格也到復中戲劇班幫朋友代課。當時童偉格住在木柵,搭捷運到北投再上山。有一天他在北投捷運站遇見房慧真,她帶他抄捷徑。童偉格跟在房慧真後面穿街過巷,一直走,走了整整十分鐘,兩個人一句話都沒說。雖然省下半個小時的路程,可是到得太早也有問題,童偉格在辦公室不知所措,度秒如年,只好再出去閒晃,晃至校門口又碰到房慧真,尷尬指數破表!他只好直奔校外爬山,終於填滿半小時的空檔。此後童偉格精準掐算時間,提早三十秒進辦公室就好。
兩個碰面不知道該如何開口的人,所幸有駱以軍這個可以負責講話的好朋友,這次朗誦會當然要請駱以軍來擔任主持人。駱以軍形容童偉格的小說:「他不斷在做刪去法,讓自己描述的曠野,變成一幅不可能的繪圖。每個句子都濃縮隱喻,像一種多出來的對小說的微細刻度的反省。」駱以軍眼中的房慧真,則像「多長出一個心竅的神獸,為自己比他人敏感十倍而痛苦」。《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書中的受訪者,在房慧真筆下都像是小說或電影中走出來的人物。駱以軍看童偉格與房慧真的作品,「有一種核爆的意象,哀慟超乎現有敘事的尺度,無法用文學評論來鎖定。」
童偉格這次朗讀《字母會D差異》的其中一篇,描述「最後一個莫拉亞人的經歷」。他認為,文學語言的複雜和迂迴,是為了保存其中的赤裸與簡潔。為了避免語意在傳遞過程中磨損,所以需要一些表面設計上的艱難。但讀者其實不必焦慮懂不懂的問題,就像我們讀到的所有信件、小說、詩,都是一樣的道理。某個部分,我們絕對可以懂;也有某些部分,我們知道自己不可能完全懂。但是在「絕對可以懂」和「絕對無法懂」之間,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均衡,去明白我們注定可以懂的事。
因為童偉格講到「差異」,讓房慧真回想起一段「截彎取直」的路程。自師大國文所畢業後,她去當實習老師。一般實習老師都非常認真準備教師甄試,她卻不曉得自己應該做什麼,也沒打算要寫作。在復中實習時,跟學生一起在台下聽童偉格講課。當時童偉格已在文壇嶄露頭角,房慧真下課時去問他問題,嬌小的她站在台下,仰望講台上190公分高的童偉格,好像童話裡的傑克在仰望通天的豌豆莖。她的個性極度害羞,找到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卻是記者;現在雖然可以獨當一面了,卻仍有電話恐懼症,每次聯絡受訪者,都希望對方不要接電話。甚至上班搭電梯時看到認識的人,她就假裝自己要去廁所,直到四下無人的時候再去等電梯。
2013與2016年,房慧真兩度採訪達賴喇嘛。她說2013年那次的採訪像是記者生涯的成年禮,從德里前往德蘭薩拉,單程就要十二個小時;高速公路上有牛羊行走,司機想快也無能為力;他們的車在路上又撞飛一個印度人……行程很不順利,彷彿求道的過程,一個人要承接大任務之前,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這一夜,像是小劇場正上演著一齣戲。當童偉格在講述晦澀的「差異」,一位老太太突然從觀眾席走上前來詢問《聯副》上某篇文章有多少字數?當房慧真講到她去採訪達賴喇嘛時,背景傳來垃圾車的音樂。彷彿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沒有人是局外人!
相關新聞
【墓誌銘風景】和平主義革命家,亞洲獨立運動先驅
2018/04/19【小詩房】方群/遺忘三帖
2018/04/19【文學台灣:台南篇8】顏艾琳/極限我的家鄉
2018/04/19蔣勳/無數無量眾生:魏禎宏的「閉上眼睛」
2018/04/18【慢慢讀,詩】蔡富澧/雨中送兒子 至沙崙教召
2018/04/18黃春美/魚兒魚兒水中游
2018/04/18廖玉蕙/今生有幸做了姊妹
2018/04/17【慢慢讀,詩】龔華/瓶中信
2018/04/17彭歌/詩靈千古-敬悼蘭熙、光中
2018/04/16【文學相對論】陳國偉VS.陳思宏(五之三)真相作為信仰?
2018/04/16侯吉諒/紙上煙雲
2018/04/16【聯副3.4月駐版作家 答客問】李昂/我一點都不覺得孤單
2018/04/16【小詩房】沈眠/尋常
2018/04/16【聯副3.4月駐版作家 答客問】我一點都不覺得孤單
2018/04/15張以昕/瑞施凱詩瑜伽之旅
2018/04/14【雲起時】洪荒/禮物
2018/04/13【最短篇】畫線
2018/04/13【慢慢讀,詩】它也是一種節奏
2018/04/13【文學台灣: 台南篇7】袁瓊瓊/十九歲的台南
2018/04/12鄭培凱/蘇州的冰雪
2018/04/12【三行告白詩】示範作:夢想
2018/04/12【文學台灣: 台南篇6】許榮哲/一個人的陣頭
2018/04/11【墓誌銘風景】李敏勇/死了,也不忘幽默的科學家
2018/04/11【慢慢讀,詩】蔡文哲/愛是不愛的刪節
2018/04/11【文學台灣: 台南篇5】在林百貨的頂樓看台南
2018/04/10林文義/吶喊之靜
2018/04/09【慢慢讀,詩】陳育虹/影子
2018/04/09朱和之/佳日的憂鬱
2018/04/092018第十五屆 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 徵文 開始收件!
2018/04/08【慢慢讀,詩】春天的詩
2018/04/08【文學台灣: 台南篇4】肉身地景
2018/04/08【聯副不打烊畫廊】蔣勳油畫作品〈雲淡風輕〉
2018/04/08地理與生命的延伸
2018/04/07【閱讀〈新詩〉】昨日之蛇已捲風化龍
2018/04/07當我們回憶時
2018/04/07【書評,小說】沈默/地表最強穿越
2018/04/07〈我帶你遊山玩水〉雪梨‧藍山‧瘋袋鼠
2018/04/07【文學台灣: 台南篇3】最遙遠的,台南
2018/04/06【三行告白詩】示範作 睡美人
2018/04/06〈剪影〉和平的哨兵
2018/04/06
熱門文章
廖玉蕙/今生有幸做了姊妹
2018/04/17【文學台灣: 台南篇7】袁瓊瓊/十九歲的台南
2018/04/12蔣勳/無數無量眾生:魏禎宏的「閉上眼睛」
2018/04/18【文學台灣: 台南篇6】許榮哲/一個人的陣頭
2018/04/11【雲起時】洪荒/禮物
2018/04/13侯吉諒/紙上煙雲
2018/04/16【文學台灣: 台南篇5】在林百貨的頂樓看台南
2018/04/10【文學相對論】陳國偉VS.陳思宏(五之三)真相作為信仰?
2018/04/16彭歌/詩靈千古-敬悼蘭熙、光中
2018/04/16【聯副空中補給影音版】悅讀古典詩15《貫雲石/雙調清江引.惜別》
2018/04/11【最短篇】畫線
2018/04/13鄭培凱/蘇州的冰雪
2018/04/12【聯副空中補給影音版】悅讀古典詩16《鄭板橋/傅雯.惜別》
2018/04/18【聯副3.4月駐版作家 答客問】我一點都不覺得孤單
2018/04/15【文學台灣: 台南篇2】阿盛/淚光閃閃
2018/04/05【聯副3.4月駐版作家 答客問】李昂/我一點都不覺得孤單
2018/04/16黃春美/魚兒魚兒水中游
2018/04/18【文學台灣: 台南篇4】肉身地景
2018/04/08【慢慢讀,詩】蔡富澧/雨中送兒子 至沙崙教召
2018/04/18張以昕/瑞施凱詩瑜伽之旅
2018/04/14隱地/帶走一個時代的人
2018/04/03幾米/空氣朋友
2018/04/16【慢慢讀,詩】龔華/瓶中信
2018/04/17【文學相對論】陳國偉VS.陳思宏(五之二)與苦甜身體和解
2018/04/09【文學台灣:台南篇8】顏艾琳/極限我的家鄉
2018/04/19韓良憶/尋找天涯海角
2018/04/02【墓誌銘風景】李敏勇/死了,也不忘幽默的科學家
2018/04/11【文學與社會】系列座談4-1:愛戀世代
2018/04/14【小詩房】沈眠/尋常
2018/04/16【三行告白詩】示範作:夢想
2018/04/12【文學台灣: 台南篇3】最遙遠的,台南
2018/04/06【剪影】家就在這裡
2018/04/13沈志方/妳,是我一生寫不盡的詩
2018/04/19【慢慢讀,詩】它也是一種節奏
2018/04/13蔣勳/1983,大度山 ——我和學生們一起畫畫(上)
2018/03/22【文學台灣: 台南篇1】馬森/府城的風光 ,風光的府城
2018/04/04【聯副空中補給影音版】悅讀古典詩14《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2018/04/04【聯副文訊】駱以軍談《印度之旅》
2018/04/12【慢慢讀,詩】蔡文哲/愛是不愛的刪節
2018/04/11【聯副空中補給影音版】悅讀古典詩13《關漢卿/雙調.沉醉東風》
2018/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