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母親的金戒指
2017/10/05 09:57:09 聯合報 劉墉
眼前浮起火葬場人員,把母親遺體從銅棺裡拖出來的畫面,還有,會不會在這時候被哪個人摘走了金戒指。那麼大的純金戒指,誰能不心動?搞不好大家還賣了朋分呢!……
每次上墳,跪在母親的墓碑前,我都想:下面兩呎那個銅盒子的骨灰中間會不會有個黃澄澄的金戒指?
從我有記憶,母親左手無名指上就戴著那個金戒指,每次有人問她是不是結婚戒指,母親都搖頭:我才不戴結婚戒指呢!你瞧!我先生戴嗎?他不戴我幹嘛戴?
也聽人笑說是逃難時戴的,母親又猛搖頭:「有誰這麼笨,戴這麼大的金戒指逃難,等人搶?」
母親的金戒指確實夠土,圓圓粗粗厚厚,顯得有點突兀,好像存心把一大塊黃金戴在手上。尤其麻煩的是因為太大,她的手隨便往桌子上一放,就噹一聲。左一聲噹、右一聲噹,幸虧聽慣了,否則真覺得吵。
那噹噹的聲音到母親晚年反而順耳了,它居然能有安心的效果,我只要聽見噹噹噹,就知道老娘沒問題。
母親也知道她的戒指吵,但她自有一套說法:「別聽聲音吵!這可是九九九的純金,黃金的聲音不一樣,不信你用個鐵的敲敲看,那會炸耳朵,哪兒像純金來得含蓄、厚實!」
母親中風後進了加護中心,醫院建議家屬摘走病人身上值錢的東西。我取走了她細細的金鍊子,卻留下重重的金戒指,一方面想她戴那麼久,從來沒摘過,八成不好摘,硬摘只怕傷了她。另一方面是覺得那就是母親,母親的手跟金戒指是不可分的,摘掉就不像媽媽了!
所以直到母親辭世,金戒指都留在她手上。後來殯儀館的人問要不要幫忙摘下?我也立刻搖頭。他們或許有意,告別式瞻仰遺容,母親右手被長長的袖子蓋著,左手卻露出來,露出那黃澄澄的金戒指 。
告別式除了家人,只邀請了幾個公益團體的負責人和一位母親生前的老友。老太太也九十了,彎腰盯著母親的手,又緩緩抬起頭,轉過臉,對我小聲說:「你這兒子真孝順!」不知她孝順的意思是不是我留了金戒指陪葬。
告別式結束,送往火葬場,每個參加的人都開車尾隨,靈車沒直接開往大煙囪,而是停在一個小教堂的前面。母親的棺木被幾個壯漢抬下車,放在一個高高的台子上,先有人帶領唱聖歌,而後每人發一枝玫瑰,指示大家排隊走到棺木前,放在棺蓋上。接著居然叫大家離開了。「不是要看著進火葬場的爐門,甚至看到點火嗎?」我問執事人員,他搖搖頭說:「不!交給我們就好。」
回到家我一直不安,心想會不會就因為他們看見母親的金戒指,要摘下之後才送去焚化?跑去問葬儀社的人,對方一笑:「因為你講究啊!買那麼好的棺材,那是土葬用的銅棺,不能火葬,火燒不了。」我怨他在我挑棺材的時候為什麼不說?他又一笑:我以為你們中國人是這樣,要體面。我問那棺材呢?他搖頭說不知道。
回家,我更不安了,覺得自己不孝,原本想挑個豪華的棺材,卻可能造成母親火化的時候根本沒棺材。眼前浮起火葬場人員,把母親遺體從銅棺裡拖出來的畫面,還有,會不會在這時候被哪個人摘走了金戒指。那麼大的純金戒指,誰能不心動?搞不好大家還賣了朋分呢!
七天之後請回骨灰,重重一包。裡面是黃色的牛皮紙袋,外頭裹著塑膠膜,簡直像園藝用的「骨粉」肥料。怪不得新聞說有不肖的火葬業者,把死者的屍體扔進樹林,用豬骨粉當作骨灰發還家屬。
母親的骨灰放在她生前的臥室裡,孫女放學都會先探頭進去喊「奶奶好!」我也每天進去問安,只是一邊鞠躬一邊想:那紙袋裡頭是不是母親?還有,母親的金戒指在不在裡面?
墓碑和骨灰匣做好已經是一個月後的事。墓園的人問我要不要親手把骨灰倒進骨灰匣?我還沒答,他就說由他服務好了,接著把骨灰帶到隔壁房間,再出來時已經抱著銅匣子。
我當時挑銅製的匣子,是想「塵歸塵、土歸土」,死者最後都要入土為安,而且重新融合為大地的一部分。銅會生鏽,幾十年後母親的骨灰就會與天地結合。但是看著骨灰匣放進兩呎深的墓穴,我又想:當銅匣子解體了、骨灰化為泥土,母親的金戒指應該永遠不會腐朽。還有,那天怕我傷心,不要我自己動手,而躲開我視線,把骨灰倒進銅匣的人,會不會倒著倒著突然聽見噹一聲,看到白白的骨灰中有個黃澄澄的金戒指。他會不會動心?會不會把戒指偷偷留下?
母親過世已經十七年,這許多疑問總在,但是而今我想開了:那昂貴的銅棺,八成又賣給了其他喪家,裝著別人的遺體土葬。這也挺好,沒浪費!
還有,母親的金戒指,無論誰摘走了,總比永遠埋在地下有用。說不定別人戴了,說不定被鎔化,做成漂亮的首飾,戴在了哪位新娘的頭上。又或許被分成好幾個小戒指,歡躍了好多少女的心。
去年二哥二嫂到台灣,我請他們晚餐,多年不見的二嫂突然把一個小錦盒雙手交給我:「媽媽臨終交代的,非給六弟不可。」打開錦盒,居然是個很大的金戒指,跟母親的一模一樣,我吃驚地問:「哪來的?」
「這是你過繼到劉家時,你劉家媽媽送給咱親媽的,算是信物!把你從姚家送給劉家,從此結為親家。只是後來劉媽媽怕你被姚家要回去,避不往來。」二嫂說:「媽媽不計較,說她生了六個兒子,劉家只你一個,就別去打擾了。但是媽媽一直留著這個金戒指,臨死,說非交給你不可!」
(本文選自劉墉散文詩畫集《浴火少年》,近日由聯合文學出版。)
相關新聞
【文學紀念冊】眾荷喧嘩之後。 自此所以
2018/04/24【文學相對論】陳國偉VS.陳思宏(五之四)明星
2018/04/23賴聲羽/人狗之間
2018/04/23【慢慢讀,詩】管管/春天的耳朵
2018/04/23【最短篇】算盤
2018/04/22《沉默》的電影和小說
2018/04/22【慢慢讀,詩】時間坐在 我的位子
2018/04/22《沉默》的電影和小說
2018/04/21龍應台/一個人的功課
2018/04/21鍾玲/書院的嬰兒
2018/04/20王聰威/京都菸斗紀
2018/04/20鍾喬/溪口的一朵花
2018/04/20【墓誌銘風景】和平主義革命家,亞洲獨立運動先驅
2018/04/19【小詩房】方群/遺忘三帖
2018/04/19【文學台灣:台南篇8】顏艾琳/極限我的家鄉
2018/04/19蔣勳/無數無量眾生:魏禎宏的「閉上眼睛」
2018/04/18【慢慢讀,詩】蔡富澧/雨中送兒子 至沙崙教召
2018/04/18黃春美/魚兒魚兒水中游
2018/04/18廖玉蕙/今生有幸做了姊妹
2018/04/17【慢慢讀,詩】龔華/瓶中信
2018/04/17彭歌/詩靈千古-敬悼蘭熙、光中
2018/04/16【文學相對論】陳國偉VS.陳思宏(五之三)真相作為信仰?
2018/04/16侯吉諒/紙上煙雲
2018/04/16【聯副3.4月駐版作家 答客問】李昂/我一點都不覺得孤單
2018/04/16【小詩房】沈眠/尋常
2018/04/16【聯副3.4月駐版作家 答客問】我一點都不覺得孤單
2018/04/15張以昕/瑞施凱詩瑜伽之旅
2018/04/14【雲起時】洪荒/禮物
2018/04/13【最短篇】畫線
2018/04/13【慢慢讀,詩】它也是一種節奏
2018/04/13【文學台灣: 台南篇7】袁瓊瓊/十九歲的台南
2018/04/12鄭培凱/蘇州的冰雪
2018/04/12【三行告白詩】示範作:夢想
2018/04/12【文學台灣: 台南篇6】許榮哲/一個人的陣頭
2018/04/11【墓誌銘風景】李敏勇/死了,也不忘幽默的科學家
2018/04/11【慢慢讀,詩】蔡文哲/愛是不愛的刪節
2018/04/11【文學台灣: 台南篇5】在林百貨的頂樓看台南
2018/04/10林文義/吶喊之靜
2018/04/09【慢慢讀,詩】陳育虹/影子
2018/04/09朱和之/佳日的憂鬱
2018/04/09
熱門文章
廖玉蕙/今生有幸做了姊妹
2018/04/17蔣勳/無數無量眾生:魏禎宏的「閉上眼睛」
2018/04/18【文學台灣:台南篇8】顏艾琳/極限我的家鄉
2018/04/19沈志方/妳,是我一生寫不盡的詩
2018/04/19龍應台/一個人的功課
2018/04/21侯吉諒/紙上煙雲
2018/04/16《沉默》的電影和小說
2018/04/21【2018台積電文學之星】吳睿哲VS.劉煦南/文學還在
2018/04/22【聯副空中補給影音版】悅讀古典詩16《鄭板橋/傅雯.惜別》
2018/04/18王聰威/京都菸斗紀
2018/04/20彭歌/詩靈千古-敬悼蘭熙、光中
2018/04/16鍾玲/書院的嬰兒
2018/04/20賴聲羽/人狗之間
2018/04/23【文學相對論】陳國偉VS.陳思宏(五之三)真相作為信仰?
2018/04/16黃春美/魚兒魚兒水中游
2018/04/18【文學相對論】陳國偉VS.陳思宏(五之四)明星
2018/04/23《沉默》的電影和小說
2018/04/22【慢慢讀,詩】蔡富澧/雨中送兒子 至沙崙教召
2018/04/18【雲起時】洪荒/禮物
2018/04/13【2018台積電文學之星】蕭詒徽VS.盛浩偉/present
2018/04/22【最短篇】算盤
2018/04/22韓良憶/尋找天涯海角
2018/04/02【慢慢讀,詩】龔華/瓶中信
2018/04/17【文學台灣: 台南篇7】袁瓊瓊/十九歲的台南
2018/04/12【文學台灣: 台南篇6】許榮哲/一個人的陣頭
2018/04/11鍾喬/溪口的一朵花
2018/04/20【墓誌銘風景】和平主義革命家,亞洲獨立運動先驅
2018/04/19【2018台積電文學之星】林育德VS.江佩津/能夠一直寫下去的 人生
2018/04/22張以昕/瑞施凱詩瑜伽之旅
2018/04/14【小詩房】方群/遺忘三帖
2018/04/19【2018台積電文學之星】林宜賢VS.蔡均佑/陪自己玩的青年
2018/04/22【2018台積電文學之星】翟翱VS.鍾旻瑞/新手作家,遲到中
2018/04/22【2018台積電文學之星】鄭琬融VS.蔡幸秀/在真實中枯竭
2018/04/22【2018台積電文學之星】陳玠安VS.陳又津/關於改變
2018/04/22【聯副3.4月駐版作家 答客問】李昂/我一點都不覺得孤單
2018/04/16【文學台灣: 台南篇5】在林百貨的頂樓看台南
2018/04/10【台積電文學沙龍現場報導】高接人生
2018/04/23【聯副空中補給影音版】悅讀古典詩15《貫雲石/雙調清江引.惜別》
2018/04/11【小詩房】沈眠/尋常
2018/04/16【慢慢讀,詩】時間坐在 我的位子
2018/04/22